New title

1949365
Total Visitors

New title

1949365
Total Visitors
 

Blog

《夏日炎炎,出門要如何防曬避免中暑熱昏頭》

隨著溫室效應,近年來還不到夏至就熱到不行,走在路上都有要被烤焦的刺痛感,但大家也知道植物不能沒有陽光,人也是,也需要部份陽光補充維他命D,那到底該如何自處呢?

整理衛生福利部和台大醫院健康電子報的資料,我們先區分發燒&體溫過高;什麼是熱傷害和中暑的定義

📌發燒 / 體溫過高的定義

鑑別發燒(發燒)還是體溫過高(hyperthermia),須先了解身體的體溫調節中樞。體溫調節中心(thermoregulatory center)位於下視丘(hypothalamus)的前部,在此處有一個理論上體溫的定位點(set-point),人體的各種生理反應會隨著體溫定位點的高低而維持恆定的體溫。

發燒(fever):體溫定位點有上升,可能因為感染或其他原因造成的發炎反應,藉由巨噬細胞(macrophage)等免疫系統細胞分泌多種細胞激素(cytokine),作用在下視丘引起。

體溫過高(hyperthermia):體溫定位點並未上升,但中心體溫超過 38OC,例如在炎熱的環境下穿太多衣服、把嬰兒包得太緊、散熱不佳、運動、中暑(heat stroke)等。

📌熱傷害和中暑

熱傷害是一種常見在夏日戶外活動可能出現的急症,定義上產生的原因是因為人類活動、新陳代謝時產生的熱能,若無法透過排汗等身體調節機制來散熱,導致體溫持續上升,進而影響到正常的生理功能,就會產生熱傷害。

依據熱傷害症狀的嚴重程度症狀又區分為熱壓力、熱衰竭、中暑,當發現有人出現熱傷害的症狀,我們要立刻做的就是先把病患移到陰涼的地方,除去身上過多的、有束縛的衣物,用溫水擦拭或風扇冷卻,並補充適量的水分和鹽分。若症狀仍未緩解且懷疑有熱衰竭或中暑,應立即打119電話求救、送醫。

熱壓力(heat stress):當身體無法有效把熱能散發到環境中的初始症狀,通常只會表現出疲倦、活動力減退,此時體溫未高於38度。

熱衰竭(heat exhaustion):此時因為在熱的環境下過久,身體的調節機轉能已失衡,持續的流汗若又未補充適當的鹽分及水分,就會出現影響生理機能的全身性不適,例如:頭痛、噁心、嘔吐、肌肉痙攣、輕微意識混亂、昏厥等現象,這時候體溫已經超過38度但仍低於40度。

中暑(heat stroke):因為身體熱的調節機能失效,無法有效散熱,起初可能出現皮膚乾躁發紅、停止流汗,繼續惡化時會出現心跳過快、呼吸過快、低血壓等情況,進而中樞神經的功能也受影響:神智混亂、定向力變差、以及昏迷甚至造成多重器官衰竭,有危及生命的狀況,此時身體的核心體溫升高超過40.5℃。

boy in black hat holding blue plastic bottle

📌熱傷害的預防勝於治療:散熱、防曬、補充水分和鹽分

熱傷害的預防勝於治療,我們首要要知道哪些是高危險群,例如熱調控中樞尚未成熟的兒童、老人、慢性疾病者、正服藥治療者、高溫或密閉空間業從事者等,應適時給予適量的水分與鹽分。而參加戶外運動,例如:路跑、三鐵、海上活動更應適時補充水分與鹽分,以及適當的休息及散熱。衣著上也應選擇透氣、不會妨礙熱量散出的衣物,當然除了預防熱傷害,炎日下也要注意防曬,預防皮膚曬傷,選擇防曬乳也應確認成分,選用刺激性低的物理性防曬成分,阻隔紫外線傷害對肌膚的負擔也較小,同時要適時的補擦和使用後要清潔洗淨避免堵塞毛孔。

📌全家一起安全快樂享受陽光

當然為了孩子的發展和視力的保健還有維他命D的補充,我還是很喜歡帶孩子在戶外跑跳,預防熱傷害,

✅第一我們要選擇避開高溫的狀態,所以我會盡量選擇早晨或黃昏太陽斜照的時候出門,早上10點至下午2~3點避免在大太陽底下走動

✅第二避免曬傷,做好防曬,配戴帽子和太陽眼鏡;依照環境選擇適合防曬的防曬係數防曬乳(戶外活動以SPF30~50較理想),穿著透氣或是防紫外線照射的功能性衣物

✅第三最重要的就是戶外活動要記得適時補充水分,擦汗散熱,也準備隨身風扇幫助散熱,如果是帶口語表達能力還沒很好的嬰幼兒出門,家長也要適時的提醒孩子們補充水份和休息,也要觀察他們皮膚排汗和生理狀態,如果有出現一些熱壓力的初始症狀,例如:疲累倦怠、噁心嘔吐、皮膚乾燥泛紅,要趕快帶到陰涼處,溫水擦拭或風扇冷卻,並補充適量的水分和鹽分(避免突然大量灌水),炎夏快樂享受陽光也要注意避免熱傷害。

20230724-2
20230724-3
20230724-4
20230724-5

#熱傷害預防勝於治療
#全文同步刊登在媽媽寶寶雜誌

#魚丸醫師的快樂放養阿Q育兒生活
#更多的新訊和衛教微簡報歡迎追蹤我的粉專:
#我的IG:dr.fishball
#加入 魚丸醫師的快樂育兒日常 社團,訊息不漏接,讓我們在這裡互相撐傘、聊天不孤單,一起追劇、追星、打電動、看漫畫、正向快樂育兒,加入社團記得要寫入社問題和同意社群規則喔!

分享至:
Avatar

魚丸醫師

No Comments

Sorry, the comment form is closed at this time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