New title

1557820
Total Visitors

New title

1557822
Total Visitors
 

Blog

《不打不成器?適度的打是管教? 教養真的還有很多除了打以外的方式》

girl covering her face with both hands

📌與兒虐的距離沒有你想的遙遠

其實屢屢看到兒虐新聞或是聽到別人的兒虐經歷,心就會揪在一起,兒虐其實沒有想像中的少見,舉凡傷害到孩子的身心靈行為,除了暴力行為,包括長期言語暴力或是冷漠忽略都是一種兒虐,只是有沒有嚴重到致死被新聞報出來。2023年新聞報出兒科醫師自爆打小孩的文引起譁然,第一時間感到訝異難過和生氣遺憾,套一句 @德州媽媽沒有崩潰 說的,「你明明知道這是錯的卻還這樣對待我」,不是無知卻選了這種我們兒科醫師明知道不應該也知道是錯的方式,我可以同理身為職業父親的辛勞,但不能容忍美化合理家暴的文字行為和公審沒有話語權的孩子(細想描述的文字會有毛骨悚然的PUA和權勢霸凌的既視感:你就不乖乖的不然我以前對你很好啊….都是你不好所以我才揍你我心也很痛啊….)

我不是法官、檢察官、或委任律師,所以不做人的批判或辯護,罵人設的部分我就不多寫了,但我想對事的論述「我反對體罰、反對民法懲戒權」。

📌反對體罰、反對民法懲戒權 不~代~表不教小孩!

事實上今年3月法務部公告民法第1085條修正草案,刪除原本的「懲戒」文字,改為父母保護及教養未成年子女,應考量子女年齡及發展程度,尊重子女人格,不得對子女為身心暴力行為。所以我想整理這篇算是我的育兒心路歷程學習共筆筆記,希望在教養路上仍ㄧ同又苦又樂的彼此,可以有一些心靈寄託,也希望如果有一點點異溫火苗(打一點屁股不是打是管教?要打要打看不到的地方?)可以趕快撲滅,言語暴力也是一種暴力,忽略也是一種兒虐。

尊重每個孩子都是獨立個體,父母和小孩是要互相尊重的,所以也不是小的時候打就沒關係,也不是你打我,我就打回去,因為當權力不對等的時候,大人可能失控把小孩打重傷;而小孩也只會習得以暴制暴,大人會老,小孩會長大,受傷的孩子長大就成了壞掉的大人了,周而復始惡性循環。

不管是生活習慣的養成還是教養,除了打真的還有很多的方式,只是需要時間和心力,回想初衷多麼緣分和幸運牽起親子關係,在孩子深愛父母,依附父母如天和地,難道我們不該以堅定的愛回報這份信賴嗎!

📌溫和而堅定的教養,愛的教育不等於溺愛

就算沒有50巴掌我還是講不出加油也不認同打小孩管教,不管打哪裡
⭕️溫和而堅定的教養,愛的教育不等於溺愛
❌打哪裡都是打,而且完全無助於教養只是會恐懼(不會是真的知道錯哪裡而是恐懼被打)

🔷要談EBM,引述精神科 李俊宏醫師的文章「處罰帶來的行為基本上就是怕,這種你不想要的行為停止,比較像是驚嚇反應,有的時候驚嚇久了,大腦會自動關機」(原文連結請點此,很值得一讀再讀),
還有Lancet 68設計嚴謹的系統性回顧論文佐證,「體罰到底有多麼的不合理且沒用」,「體罰是必須禁 (引用自探索大腦的會談地圖

🔷要談不打我不會教小孩?,引述「高小露學堂」精美的圖示告訴你 愛/溺愛/控制不同,只要願意還是有很多方式可以教養(連結請點此

🔷要談顧小孩很辛苦心很累,這都不是打小孩(發洩)的理由,應用薩提爾和阿德勒,「父母要先自我覺察和穩定自己的內在

silhouette photo of man on cliff during sunset

📌照顧者要好、孩子才會好,己所不欲勿施於人,互相尊重是基本

常耳聞有人說70年代的父母好可憐一方面要面對上一代的可能的情勒撫養,還要面對開始探討下一代的權益意識,但其實每個壞掉的大人也都是受傷的孩子長大的,自我覺察內在主要目的不是要咎責誰,而是一種自我的療傷小時候被錯待的你可以好好長大,是真的辛苦你了,但你值得更好的對待和更好的對待你的孩子。

「己所不欲勿施於人」,「互相尊重是基本」對我是心法宗旨,但凡在育兒教養路上,被挑戰想法或是更氣急攻心或是不如預期,請深呼吸,冷卻自己,退一步換位思考,你會發現和孩子的連結有很多更溫和正向有效的方法,而最終的是「照顧者要好、孩子才會好」。身而為人本來就不容易,大部分的人都是努力生活、努力達成身心靈平衡,所以我看教養書不是來鞭笞我自己,而是找尋可以安定我自己內心的方式。分享我一路以來的追蹤和看的書,算是我的共筆書單吧!但真的是獲益良多,這一路以來已經很穩定的倒吃甘蔗的享受育兒。

📌魚丸醫師的育兒教養書單推薦心得1

📍莫忘初衷:#蘿拉博士系列(與孩子的情緒對焦、讓手足成為一生的朋友),白話但又有學理加持、還有情境模擬,是我心中的育兒經典
📍內在心法#薩提爾 讓我了解自我和孩子的行為解讀、#阿德勒 讓我更可以實務操作
📍恆定內在#最好的教養 系列(從面對真實自我開始、從正向面對情緒開始、從接受負面情緒開始)還有黃之盈心理師#恆溫教養
📍小品故事:法國正向教養 #多爾多博士系列(孩子說不才會去做、孩子有話不跟你說)同理感很深,原來育兒辛苦古今中外身為父母遇到的狀況都一樣,但該面對也該處理就是不該逃避

以上其實都是針對學齡前的孩童,這也是為什麼很常聽到3歲定終身的說法,但這絕對不代表3歲以後就不管他隨便,任何時候有覺察有改變都不嫌晚,只是一定需要時間和耐。

📌魚丸醫師的育兒教養書單推薦心得2

青春期我看
📍陳志恆心理師系列#受傷的孩子和壞掉的大人、#擁抱刺蝟孩子、#正向聚焦、#叛逆有理獨立無罪,志恆老師一系列的書和粉專還有部落格我都很推薦追蹤,可以在迷茫該怎麼跟刺蝟青少年少年接觸的時候找到定海神針。
📍海蒂老師系列#教養是合作,學齡前青春期夫妻關係都適用。
📍胡展皓老師系列#說不出口更需要被聽懂,大人小孩都適用; #刻意放鬆,我覺得太用力生活的大人們非常需要。
📍楊陽老師:#要讓孩子贏過誰,透過補教老師和高中孩子最直接的視角,讓大家知道青少年青少女到底在想什麼,還有他們真!的!沒!有!很!輕!鬆,別把孩子的成績單當成自己的成績單,學習需要方法,不是填鴨

📌我固定追蹤的粉專增能自己療癒身心

🔷德州媽媽沒有崩潰:看mumu邏輯清晰的思辨文章,提醒自己不要當 #思想懶惰 的人
🔷李佳燕醫師:很佩服李醫師的充滿活力和好廚藝,不管孩子有沒有ADHD,父母本來就該和孩子一同學習成長
🔷蕭亦伶醫師的心靈花園:心智科醫師的天地,了解孩子也增能家長,看蕭醫師粉專很增能我自己,評估孩子有沒有ADHD和協助孩子和家長,真的很花時間,如果一個醫師看一次不到10分鐘就說小孩ADHD要吃藥,那真的可以再換個醫師諮詢看看
🔷楊陽老師:不一樣的補習班老師,更貼近現在的青少年(尤其是國高中生)到底在想甚麼? 還可以一起學英文,學習英文真的不是死背單字,更應首重閱讀;在乎孩子真的不要只看分數數字,更應首重方法,邏輯,理解,最重要的是傾聽和支持

🔷陳志恆諮商心理師
🔷胡展誥諮商心理師
🔷心理師的媽寶研究室—曾心怡臨床心理師
🔷黃之盈心理師的暖心園地
🔷鋅鋰師拔麻的「小小額葉養成手札」
🔷海蒂的療癒3次方 Heidi’s Therapy³
⬆️看老師們的文除了增能父母內在還能學習怎麼正向、溫和的說話溝通

🔷李儀婷的薩提爾教養
🔷李崇義/Charles Lee
⬆️每日薩提爾的情境演練故事,其實正向教養真的可以養成習慣

🔷綠豆爸-趙介亭
🔷羅寶鴻 老師
🔷口羊太太
🔷林憶淳
⬆️正向教養實踐家庭粉專,從他們的粉專會感受到滿滿正能量,正向教養之路上我們不孤單,正向教養不是溺愛也不會寵壞小孩,正向教養也會養成習慣的(但會花很多時間講話就是了)

📌願天下受傷的孩子越少並痊癒

職業就僅只是職業(但當然還有一些社會責任),在面對孩子時我們就只是一般的父母,不管生養幾個都不輕鬆(所以不能拿來當打小孩的藉口),不管孩子的行爲累積下來有多少你認為的偏差,羅馬不是一天造成的,要改正就是需要花心力、花時間(沒有速效),以前沒付出的心力現在就該加倍付出彌補回來,願天下受傷的孩子越少並痊癒,願壞掉的大人覺察維修照顧自己內在受傷的孩子,只要有機會改變都不嫌晚,我們依然都可以和孩子一同畫出美好的一幅人生畫作,養大一個孩子需要一個村莊的力量,多點同理包容,多點關懷,當你有懷疑兒虐的時候就通報吧!(例如:長時間或頻繁嬰幼兒啼哭+大人崩潰尖叫摔東西大聲響,小孩身上又多處不合理的傷口(例如菸蒂燙傷)等),雖說不要插手別人的教養方式,但當是一個傷害行為的時候,多點禮貌性的關懷或許可以拯救一個孩子

grayscale photo of family's hands

#魚丸醫師的阿Q快樂放養育兒人生
#希望可以療癒&同溫到同在育兒路上闖關的你們
#更多的忘形流微簡報歡迎追蹤我的粉專:魚丸醫師的媽媽經
#我的IG:dr.fishball
#加入#魚丸醫師的快樂育兒日常 社團,訊息不漏接,讓我們在這裡互相撐傘、聊天不孤單,一起追劇、追星、打電動、看漫畫、正向快樂育兒,加入社團記得要寫入社問題和同意社群規則喔!

分享至:
Avatar

魚丸醫師

No Comments

發表評論